上海昌吉

服务热线:176 2192 3717
176 2192 3717

他们都在找: 上海昌吉SYD-0719C-1自动车辙
当前位置昌吉 > 技术支持 >

焉耆盆地焉耆隆起区石油地质条件初探

导读:焉耆盆地经历了 20 多年的勘探开发,取得了一系列认识,但目前急需开辟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来缓解增储上产的压力。焉耆隆起区是盆地的油气远景区,通过新焉参 1 井钻探,初步分析了


返回列表 来源:未知 发布日期:2019-12-10 13:46【
引言
焉耆盆地的油气勘探始于 1993 年,勘探面积 达到 5 600 km2 ,分为南北 2 个凹陷,勘探主要集 中在北部凹陷。目前该盆地完钻探井 66 口,二维 地震测线 9 264 km,三维地震测线 1 065 km2 ,已 探明 2 个油田( 宝浪油田和本布图油田) 和 4 个含 油气区块( 宝北区块、宝中区块、本布图区块和本 东区块) ,其油气资源总量为 3. 14 × 108 t,油气资 源探明率为 9. 18% ,剩余资源量大,具有较大的 油气资源勘探潜力。前人分析表明,焉耆盆 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为侏罗系,其中八道湾 组烃源岩生烃潜力最大,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,三 工河组烃源岩在七里铺次凹具有较大的生烃潜 力,而西山窑组烃源岩处于低熟阶段,生烃能力较 小。侏罗系在北部和静坳陷与焉耆隆起区几乎剥 蚀殆尽,只在博湖坳陷大面积分布,也是目前盆地 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。此外,盆地内油气垂向运 移作用也比较明显,即八道湾组烃源岩生成的油 气首先在八道湾组内部聚集成藏,随后依次向浅 层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运移和调整。近年来,焉 耆盆地的油气勘探在侏罗系烃源岩评价、沉积相 分析以及油气成藏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 新进展,但仍然存在以下地质问题:
①油气 发现均集中在盆地南部的博湖坳陷,焉耆隆起区 石油地质条件不明;
②含油层系集中在中生界, 古生界和新生界油气勘探潜力不清;
③焉耆隆起 区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情况不清。因此,焉耆盆 地下一步油气勘探应立足于新领域、新区带、新层 系,力争取得较大突破,使资源储量序列比趋于正 常,缓解目前严峻的储量和产量压力。

区域地质背景
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中小型含油气盆地之 一,盆地横跨在库鲁克塔格褶皱带和南天山褶皱 带之上,位于新疆塔里木、准噶尔、吐哈 3 大盆地 之间,整体西高东低,由西北向东南倾伏,为一长 轴呈 NWW 向延伸的菱形盆地,东西长 160 km, 南北宽 60 ~ 90 km,面积为 1. 3 × 104 km2 。该盆 地具有“两坳一 隆”的 构 造 格 局,自 北 而 南 划 分 为和静坳陷、焉耆隆起和博湖坳陷 3 个一级构造 单元,其中博湖坳陷可进一步细分为北部凹陷、 种马场凸 起 和 南 部 凹 陷 3 个二级构造单元。焉耆隆起呈 EW 向横亘于焉耆盆地中部,南 部以焉南断裂为界,北部的东段以焉耆北断裂为 界与和静坳陷相隔,北部的西段则以北倾的单斜 过渡到和静坳陷,面积为 2 000 km2 ,基底最大埋 深为 2 500 m。

焉耆盆地是一个中、新生代叠合的陆相沉积 盆地,自中生代以来,为一挤压型的坳陷 盆地,其构造演化可划分为 3 个 阶 段:
① 早、中侏罗世弱拉张—弱挤压阶段,构造变形 强 度不是很大,由于种马场构造带的持续隆起,逐 步形成了南北凹陷分隔的沉积格局;
②燕 山 晚 期强烈挤压阶段,盆地整体发生构造抬升,各个 断裂带发生强烈的冲断褶皱作用,侏罗系大面积 遭受剥蚀;
③喜山期对冲构造发育阶段,盆地受 到南北挤压,形成了对冲构造格局,焉耆盆地构 造格局最终定型。

石油地质条件
焉耆盆地新生代地层为 氧化环境碎屑岩建造,不具备生油条件,中生界侏 罗系和三叠系为一套暗色地层,是盆地的有效烃源 岩,其中侏罗系的八道湾组、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 是最重要的烃源岩层,岩性主要为灰色、深灰色泥 岩和深灰色碳质泥岩与黑色煤层,为一套冲积扇 - 辫状河三角洲 - 湖泊相沉积的含煤碎屑岩系。总 体上,侏罗系烃源岩总有机碳( TOC) 含量分布范围 为 0. 27% ~ 5. 7% ,平均值为 3. 03% ; 镜质体反射 率( Ro ) 分布范围为 0. 61% ~ 0. 89% ,处于低熟 - 成 熟阶段。其中西山窑组处于低熟阶段,刚进入生烃 门限,未达生油高峰期; 三工河组处于低熟 - 成熟阶 段,部分烃源岩已达生油高峰期; 八道湾组大部分处 于成熟阶段,利于油气大量生成。侏罗系烃源岩以Ⅲ 型干酪根为主,辅以少量的Ⅱ2型干酪根,物源以陆生 高等植物输入为主,含有少量的低等水生生物。
焉耆隆起区缺失 侏罗系大部分地层,仅残存 13 m 厚的侏罗系三工 河组,为一套棕色、浅棕色砂岩,属于氧化环境下的 沉积物。下伏石炭系为一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岩, 主要岩性为灰绿色、棕色千枚岩和钙质千枚岩与黄 褐色钙质千枚岩和浅灰色大理岩,均不具备生烃 能力。

储盖组合评价
焉耆盆地侏罗系储层主要为含砾砂岩和砂砾 岩,岩石成分复杂且岩屑含量高,结构成熟度低,磨 圆以次棱、次圆为主,分选中—差,机械压实作用强 烈,属于低孔、低渗储层,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、 粒间溶孔等。地层、地震及钻井揭示的储层特征显 示,侏罗系时期砂体较发育,分布具有明 显的南北不对称特征。北部物源广且远,坡度较 缓,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,砂体叠加连片,沉积厚 度大,分布范围广,几乎遍布了整个北部凹陷; 南 部物源局限且近,坡度较陡,形成分布较窄的扇三 角洲沉积,沿南缘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,河流砂体 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,相变较快,分布局限。
焉耆隆起区发育 2 套储盖组合:
①新近系葡萄沟 组和桃树园组的砂泥岩储盖组合,砂泥岩属于氧化 环境,因埋深较浅,泥岩成岩性较差,砂岩的孔隙度 和渗透率较低,储盖组合配置差;
②古近系鄯善群 中—上部厚层泥岩与其下部及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 的储盖组合,鄯善群泥岩厚度较大,但其下部和侏罗 系的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,储盖组合配置较差。

讨论
上海昌吉根据新焉参 1 井钻探结果,古近系鄯善群具备 完整的储盖组合,但未钻遇良好的油气显示,主要原 因为:
①新焉参 1 井侏罗系遭受严重剥蚀,仅残存 13 m 厚的三工河组,缺失八道湾组主力含煤系暗色 泥岩生油层,造成焉耆隆起区油源短缺;
②由于缺乏 油源,只能依靠外来油源运移至此聚集成藏,焉耆隆 起区距离南部博湖坳陷生油区较远,在多期构造运 动和白垩纪持续抬升剥蚀的共同作用下,侏罗系的 原生油气藏和油气运移通道均遭受了严重破坏,导 致南部博湖坳陷生油区生成的油气难以运移至焉耆 隆起区聚集成藏。

结论
上海昌吉通过总结新焉参 1 井的勘探经验和教训,分析 焉耆隆起区与博湖坳陷的油气关系,探索了隆起区 油气成藏的可能性,主要形成以下 2 点认识:
( 1) 焉耆隆起区古近系鄯善群具备完整的储盖 组合,缺乏侏罗系烃源岩,应寻找后期油气保存条 件较好、具备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、同时受构造运 动影响较小的岩性圈闭、地层圈闭、低幅度背斜圈 闭等类型的隐蔽性油气藏。
( 2) 焉耆隆起区中生界分布有限,主要在隆起 区东南部残留部分侏罗系。